人生是不是一条双行道?
她曾将乒乓球视为全部
后因伤退役
乒乓球成为无法和解的遗憾
但为了“星星的孩子”
她又重新拿起了球拍……
曾拿下一场又一场
乒乓球全国比赛名次
红双喜杯混合双打第一名
全国奥星杯女子单打第三名……
曾经的乒乓球二级运动员
如今成为孤独症孩子们的教练
28岁的陈星言
帮助着孤独症孩子
体会到不同的道路
一样可以闪闪发光
1
五岁开始与乒乓球结缘
每周一次
陈星言走入张江镇“益”起乒乓营
以“老师”的身份
赴约孤独症群体
以2022年为起点
这位乒乓球退役运动员
坚持作为志愿者
通过乒乓球为孩子们带来
运动的快乐
尽管退役许久
但陈星言和乒乓球
始终保持着熟稔的默契
一个极有力度的反手
台子上的矿泉水瓶啪地落地
而乒乓球在地上旋转不停
“我记不得我是怎么开始打球的了
我妈妈说
是五岁时我自己看到乒乓球
拽着她去打
结果教练陪我打了一阵
觉得我是个苗子
慢慢地我从少年宫打到辽宁
又到河北、河南等地”
“很有天赋”
是许多教练对陈星言的一致评价
从那时起,她的乒乓之行
可谓“一路顺风顺水”
2
十余年训练,因伤退场
“乒乓球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也锻炼了我很多
不过,如果你前几年问我
我大概会告诉你
我不会想打乒乓球了”
直到今天,陈星言都能记起
未退役前的具体行程
“队里一天四练,早上六点半起床,训练、吃饭、上课,一直到晚上八点半。和别人比赛打球,不分年龄段,每周一个循环。”
输了球,晚上大家一起研讨;每隔不久,队里就会有新的技术涌现,大家进行学习总结,“有的时候练球,练到晚上十点,两个人,头顶一个孤独的灯。”
在运动场上,重要的不仅是努力和天赋
还有经常被遗忘的一点
那就是伤痛
十七岁时,她的手腕、脚踝、腰部
都开始有了病痛
“最严重的时候,我的腰动不了
走路就像个机器人
我妈带我去理疗
我叫得像杀猪一样”
是要健康还是继续打?
随着腰伤越来越严重
这个问题横亘在她面前
必须去考虑
最后,她选择了前者
在十七岁时遗憾退役
“我在训练的地方待了五六年
收拾了三大包东西,有衣服,有球拍
如今再回想起来
就这么告别了乒乓球
当时是有一些不甘心”
3
机缘巧合再拿起球拍
打球练习需要许多年
但收拾行李离开只需要一天
“后面大概有小十年
都不想再碰乒乓球
在大学也很抗拒打乒乓球
宁可装病,我也不想再碰”
和她同过队的
有许多成为赛场上十分有名的名字
或成了国家队的一员
而陈星言则踏入另一条人生道路
上高中,到上海读大学
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
虽然考下国家一级裁判
但乒乓球似乎离她已十分遥远
再次接触乒乓球,是在2022年
彼时上海市内在开展
为孤独症孩子准备的乒乓营活动
负责人找到她,问她是否愿意做教练
“我就把大学学习的儿童心理学
焦虑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以及孤独症儿童相关论文翻了一遍
希望给小朋友们制定一个
相对适合他们的训练课程”
她想得很简单
但到了训练营却傻了眼
现场共十个学生
从几岁的小孩
到十八岁的青少年都有
有的自顾自地在场里转圈和尖叫
有的一个劲儿地原地跳
对这群孩子来说
复杂的长句是没用的
“老师来了”“集合”“起立”的指令一下
他们懵懂地理解,遵循指示
“第一期训练营的时候
一个小朋友不想打球
志愿者想拽他
他像一摊泥一样在地上不动”
回忆起与孤独症孩子的初见
陈星言说
4
乒乓球成为
与孤独症孩子沟通的桥梁
第一次作为主教练到场
陈星言是抱着做“赛场教练”的希望
可她逐渐发现
孤独症孩子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东西
但通过打乒乓球
孩子们可以改善症状
“训练营其实是给予他们
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这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许多孩子不会表达,更别说打球
教他们理解就是一件难事
陈星言曾花了半小时
去教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说
“教练,你能给我球吗?”
那个小朋友却一遍遍回答她
“球!”“球!”
陈星言只好将这句话切碎
反复教他
小朋友才终于完整重复了一遍
“最开始瘫在地上不动的小朋友
拿奖品也不要,说练球太累
我‘忽悠’着他,让他来看看再做决定
他就来了,不知不觉坚持下来”
现在,这个小朋友不仅会主动问好
还能专注地和陈星言对打30个回合
甚至学会了移动接球
小朋友们一点一滴的进步
和对社会的不断融入
都会让陈星言开心
陈星言还会有意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
一次,她让一位小朋友独自去前台
告诉阿姨“拿一瓶水”
心中放不下小朋友
她叫志愿者偷偷跟踪
结果小朋友独立完成沟通
拿回了一瓶水
“那一刻,我真的很满足”
她认真地说
5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爱的流动中与自己和解
“我家里人都在参与训练营。”
陈星言说,因为她的参与
全家都被带动进来
陈星言的妈妈先是做志愿者
再是做助教,理由也很单纯
“想要回馈社会”
爸爸也向她主动请缨
跑来做助教,替孩子们发球
和孩子还有喜欢的乒乓球运动
相聚在一起,他们十分满足
“和孩子们相处的三年时间里
我的世界观在不断扩大
也逐渐和自己和解”
在训练营,她看到乒乓球
不再是无尽的输与赢
而是“星星的孩子”
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除了教孩子们打乒乓球
陈星言也忙碌于自己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中国银行工作
在单位里我成了中行历史的讲解员
去分享银行的历史故事”
在工作之余,陈星言的生活缤纷多彩
参与进博会服务保障
为辅读学校学生提供乒乓球教学等
被各个志愿活动填满
“乒乓球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不是全部”
如今陈星言干脆地说道
不久前,“益”起乒乓营再开营
她也再和这群“星星的孩子”会面
那一颗小小的乒乓球
在十七岁以前是她的全部
后来变成一座难以消去的巨堑
如今,在更为宽广的世界里
她已然轻快跃过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与【】,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图片、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恺
责任编辑:张家宁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不同的道路,都可以闪闪发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