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有点久了,3月2日的苏州马过去快俩月,“小便门”的罚单才落地。
那10名对着人家学校名称撒尿的参赛者,被禁赛三年,这没啥好说的;苏州马被取消了2026年认证资格,有不少声音觉得有些冤。
一纸罚单,背后的事,讲也讲不完;很多的事,说也不能说。
这样的处罚,必然是妥协的产物。每每看到一些“正义之士”翻出马拉松之前的罚单作为佐证,对新的处罚抱打不平时,我总是佩服他们的单纯、纯洁。
如果仅仅是行业内的技术性、专业性处罚,那一切很简单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罚单,都脱离不开事发时的大背景。不基于这些去考量,而是满口的公平、正义,这样的真空,是不存在的。
我是有点为苏州遗憾。苏州马是2023年才创办的,我还记得当初一份PDF文件中披露,6年打造白金标的宏伟目标。去年,我曾去过几次苏州,就住在狮山广场附近,还在狮山广场那个跑道跑过几次步,每圈两公里左右,跟圆规画出的圆一样。
今年苏州马的起点区域就换在了狮山广场,现在再去复盘赛事起点区域的移动厕所布置,已没任何意义。再说了,即便数量不够多、位置不合理,那也不应该是某些参赛者随地小便的理由啊。
相比现实中“小便门”造成的影响,罚单只是一个结果,也远远无法承受带给苏州的不利影响。我的观点,苏州很冤,苏州马不冤,这10名撒尿者,倒是从轻发落了。管理部门应对这些违规、不文明行为者建立起一套黑名单制度,且不局限于认证赛事范围内。
背景
今年苏州马报名人数160003,一场才办第三届的赛事能有这样的数据,棒棒的。从数据看,八成是苏州市外的,六成多是江苏省外的。
若是今年苏州马成功举办,那必是实现质变的一年。赛后,官方推文说四个组别均创新纪录,苏州马圆满落幕。
这之后,有参赛者对着学校名称的大字撒尿的视频、照片流出,可能组委会也没太当回事。事情的发酵,超出了预期,于是3月3日中午,发布了“情况通报”,谴责了不文明行为,表示启动调查程序,望知情人提供更翔实的信息。
在我印象中,以前三月初的赛事比较少的,大家都等着两会闭幕后,从三月中旬扎堆办赛。今年因为重马档期前移,包括苏州马在内,还是有不少赛事的。
你在这个节点办赛,通俗点说,办好了是“献礼”,出了事就是“葬礼”。
“小便门”若只局限于跑圈,那就不叫事。以往赛事中,类似场景也不是没出现过,但是你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性质就大不一样了。
我觉得这之中最不好的一种局面,如果有高层过问,乃至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成功者关注,那城市、赛事所承担的压力,就处于另外一种层级了。
对于接近两个月漫长等待后的罚单,本身没什么。这种公文,走流程的时间,不以大家的意志为转移,田协也做不得主。田协能做的,也就是像江阴半马后,第一时间发个情况说明,然后大家一起等结果。
控场
舆情,已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重要特征,且能够以一种你根本预料不到的方式,影响到事情走向。
映射到马拉松上,一个芝麻大点的纰漏,你没有及时应对,做出决断,便有可能随着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发酵,迅即破圈,几个小时内就成为全国、整个社会的谈资。
到了这个时候,你想善了,那怎么可能?2023年大连马那辆车的事,是前车之鉴!
再想着剥离开舆情谈处罚,就有点天真了。所以说,这个罚单之下,苏州马不冤。某种程度上,对赛事、行业还是一种“保护”,不这样,不足以平“民愤”。
因为罚单面向的不单是跑者、马拉松行业,还有社会。一年的认证资格,对赛事并没有实质性损伤。
苏州马“小便门”最大的教训是,当赛事中出现类似现象、问题时,第一时间该做什么。是等等看事态发展再出手,还是动用一切手段快刀斩乱麻,过于瞻前顾后,就失去了良机。
赛事主办方不一定有这方面的敏锐嗅觉,总是觉得过两天大家就忘了,经验丰富的运营商这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定程度上,你的手段没人在乎,大家看的是一个结果。
这种控场能力,也属于办赛能力广义的范畴内。显然从当下看,是比办赛的专业性之外,更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你不把场给控住,最终就是挖个坑,自己别无选择地跳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