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协领导班子完成届中调整,奥运“六金王”马龙以现役运动员身份当选副主席,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与马龙同代的运动员,为何不像刘国梁、王皓、马琳等人,转型当国家队教练?因为以许昕、刘诗雯、丁宁为代表的同代名将,也纷纷转型国际组织管理岗或公益领域,而非效仿刘国梁、王皓、马琳等前辈走向教练席
马龙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抗压教科书”,自2003年入选国家队以来,他斩获31个世界冠军,成为史上首位双圈大满贯得主和奥运“六金王”,并以“I'm made in China”的呐喊将个人荣誉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他的自律近乎苛刻,常年保持“宿舍—训练馆”两点一线的生活,术后复出时甚至因“腿回来了,球没了”的挫败感陷入低谷,最终以“半输心态”完成涅槃,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不仅赢得全球球员的尊重,更让他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图腾”
担任乒协副主席后,马龙直言将聚焦“梯队建设”这一国乒命脉,他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澳门世界杯男单失冠暴露了年轻选手“心理韧性薄弱”的短板,而自己作为“现役转型管理者”,目标是“用经验填补代际鸿沟”,推动训练体系与新生代需求的适配,这种从“赛场英雄”到“制度革新者”的转身,正是他回应时代命题的主动选择;与刘国梁、王皓等前辈退役后深耕教练岗位不同,马龙同代运动员的转型路径呈现出鲜明的“外向性”,许昕以现役身份担任亚乒联盟副主席,致力于“争取公平话语权”;刘诗雯当选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强调“为全球运动员谋权益”;丁宁则进入中国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推动体育治理体系改革,即使是马龙,也在巴黎奥运会后频繁参与中美“乒乓外交”、两岸青年交流等活动,将个人影响力从竞技场延伸至公共领域
这一代运动员的选择,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刘国梁、王皓所处的年代,中国乒乓球尚处于“追赶者”阶段,教练岗位是技术传承的核心载体,而如今,国乒已建立成熟的青训体系,运动员的使命从“守成”转向“破圈”,既要应对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压力,也要在全球化竞争中重塑乒乓文化的吸引力。“打而优则教”曾是乒乓名将的“标准答案”,但马龙一代的转型选择,揭示了职业体育逻辑的深刻变迁,中国体育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为运动员提供了教练之外的管理、外交、商业等赛道,马龙当选乒协副主席,正是体育总局“专业人做专业事”理念的体现,他既懂技术,又熟悉年轻球员心理,还能以国际影响力助力品牌建设
马龙一代的选择,本质上是中国体育从“金牌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的缩影,当竞技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体育的终极意义必然超越胜负,转向文化输出、社会服务与人的全面发展;从刘国梁到马龙,两代人的职业轨迹恰似乒乓球的“攻防转换”:前者以教练身份夯实技术根基,后者以管理者角色拓宽生态边界,这种分工并非割裂,而是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可持续的体育体系,正如马龙在巴黎奥运会后说过的一句话:“将来你们可能在其他舞台见到我。”
“马龙们”的选择,或许会暂时让球迷感慨“名帅难再得”,但若以更长远的眼光审视,这种转型恰恰是中国体育自信的体现,它证明我们的运动员不必困于单一赛道,而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定义成功,当“六边形战士”成为“制度建筑师”,当“大满贯”荣誉转化为社会影响力,体育的终极价值,终将在这样的探索中熠熠生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