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24日,法国乒乓球名将朱尔斯·罗兰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炮轰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矛头直指其支线赛事的奖金与费用分配问题,他直言:“即将于8月举行的美国斯波坎支线赛光报名费就要350美元,交通、食宿全得自费,而打进八强的奖金仅为370美元,这合理吗?”这一控诉迅速引发法国队友埃斯特班·多尔的共鸣,后者补充称:“你忘了就算拿到370的奖金,还要被抽35%的税”,进一步揭露了职业球员的生存困境,要知道这还是欧洲球员的窘境
朱尔斯·罗兰的愤怒并非孤立事件,作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团亚军成员,他的质疑揭示了WTT赛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支线赛作为WTT赛事金字塔的底层,本应为年轻球员和低排名选手提供积累积分的机会,但高昂的参赛成本与微薄的奖金形成鲜明对比,以斯波坎站为例,球员需自费承担差旅、住宿等费用,若未能进入八强,不仅颗粒无收,还需倒贴报名费,即便闯入八强,税后收入也仅能勉强覆盖报名费,遑论其他开支,这种“花钱买积分”的模式,迫使许多运动员在职业发展与经济压力之间艰难权衡
朱尔斯·罗兰的炮轰是近年来国际乒坛对WTT规则不满的延续,2024年底,中国选手樊振东、陈梦因不满WTT“强制参赛条款”和“高额罚款”宣布退出世界排名,引发轩然大波,根据WTT规定,世界排名前10的选手若缺席比赛,每站需缴纳5000美元罚款,全年缺席21站赛事罚款总额高达10.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5万元),这一规则被批“双重惩罚”,既罚款又扣积分,由于樊振东和陈梦在世界乒坛的地位,他们的抗议迅速获得国际声援,德国名将波尔、瑞典选手莫雷高德、法国勒布伦兄弟等纷纷发声,指责WTT“将运动员视为商业工具”
更尴尬的是,面对WTT的强势规则,全球乒乓球运动员开始寻求组织化对抗,2025年4月22日,国际职业乒乓球运动员联合会(UTTP)在瑞士苏黎世正式成立,由奥恰洛夫(德国)、勒布伦兄弟(法国)、雨果(巴西)、莫雷高德(瑞典)、阿鲁纳(尼日利亚)等30余名顶尖球员联合发起,UTTP以“运动员核心”为宗旨,主张改革赛事奖金分配、废除强制参赛条款、改善低排名选手生存条件,并推动运动员参与决策,这一组织的诞生,被视为对WTT和国际乒联的“分权挑战”,标志着运动员从个体抗议转向集体行动
面对压力,WTT近年推出多项改革措施,2025年2月,WTT宣布取消大满贯赛事的强制参赛要求,允许球员每年两次豁免冠军赛,并为奥运冠军提供外卡资格,同时,赛事总奖金提升100万美元,单打冠军奖金比例增至15%,双打奖金分配也得到优化,然而,这些改革集中于顶级赛事,基层支线赛的困境仍未解决,例如球星挑战赛双打奖金为2.5万美元,但支线赛的奖金池显然未能惠及底层选手
朱尔斯·罗兰的控诉暴露了职业乒乓球体系的深层矛盾,WTT以“商业化”为名,却将办赛成本转嫁给运动员,尤其在低级别赛事中,主办方仅提供基础场地,如朱尔斯·罗兰口中的“摆四张桌子就收报名费”,要知道对于多数靠奖金维持职业生涯的运动员而言,这种模式不仅难以维系生计,更可能扼杀乒乓球的基层生态
那么绝大多数的球迷支持朱尔斯·罗兰的诉求,并非否定WTT的商业化尝试,而是呼吁其平衡各方利益,首先,WTT需重新评估支线赛的奖金结构,确保参赛成本与收益匹配;其次,应建立分级补贴机制,为低排名选手提供差旅或住宿支持;最后,需将运动员纳入决策流程,避免规则制定中的“单边主义”,UTTP的成立已为对话打开窗口,WTT若想真正实现“以球员为本”,必须正视运动员的集体声音,而非仅靠零散的“优化措施”敷衍了事
评论